弘法以報師恩 - 果如法師


真正見性的師徒之間,情感上像父子,道義上是師徒。所謂的「大孝」,在儒家是顯揚家聲,不辱祖先,而在我們禪宗,真正的大孝,首先是做到不辜負自己,一定要知道出家何為,要真正能夠在道業上見自本心、識自本性。能夠做到不辜負自己,也就能夠不辜負師長,不辜負佛祖,也不辜負一切眾生,否則永遠都是空話。

然後也知道這一切是來自師長的教導,否則自己仍然是沉淪的眾生,所以會知恩,知道這一切也就是諸佛菩薩的教理,我們同樣要去認真開啟如來的慧業,度眾生苦。

古代這些高僧師徒之間,互相叮嚀、互相鼓舞、互相教誡,做師父的永遠期待徒弟能把法弘傳下去,不是留在自己身邊;而徒弟唯有盡心將自己所學的一切去努力發揚,才是真正的報師恩。

所以為什麼我坦承自己從前沒有那麼積極,最主要是因為覺得師父還在,報恩慢慢來,只要在他身邊,聽隨著老人家的吩咐,盡心分一點勞就可以。但師父走後,深愧師恩難報,只有把他老人家弘傳的大法承繼下來,發揚光大,才是最好的報師恩,所以才會有我們現在祖師禪林的建設。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秉承著先師的遺志,在道業上好好精進努力,真正做到不辜負自己,就是真正的知恩報恩!

(~摘錄自果如法師「馬祖語錄」開示)

最好的醫生 - 常霖法師


佛教修行次第可分為信、願、行三部分,建立信心之後,必須要發願才有足夠動力,還要切實修行,缺一不可。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譬喻:有一群人知道自己生病了,並且聽到有一位最好的醫生,開了很多很好的藥方,一定能治他們的病。於是有些人把醫生的雕像放在家中,每天向他祈求和膜拜;另一些人則不斷讚歎這些藥方,還把藥方念到滾瓜爛熟,亦有些人把藥方當作學術研究,但卻不覺得那些藥是需要用的;最後一些人除了尊敬和信任這位醫生,還把藥方清楚解讀,並且按照方法服用,還進一步把它跟其他人分享。

有病拿到藥方卻不服用,不是醫生的問題,也非藥的過失。三摩地王經說:「我雖宣說極善法,汝者聞已不實行,如諸病者負藥囊,終不能醫自體病。」

大家覺得上述這些人之中,那一些最後能把病治好呢?

最神奇的是,這批把病治好的人,竟然發覺原來本身是沒有病的,只是很多顛倒妄想,令自己常常不舒服而已;而這一點,也是這位醫生在藥方中一早就告訴大家的,只是大家不肯相信而已。

現在請問問自己,你是屬於那一些人呢?

無相花果 - 果如法師


懷讓講:「聽吾偈,曰:心地含諸種,遇澤悉皆萌,三昧華無相,何壞復何成。」

「心地含諸種」:我們清淨心裡諸法空寂的當下,含有種種妙功德,只要遇到有那樣的因緣(「遇澤」),遇到甘澤就能生根發芽,意思是每個人的心地裡都含藏如來的智慧德相,但為什麼你現在無法用它、不能生起這樣的妙用?因為目前還是「種子」,只是具足這樣的能力,但還沒有真正的受用。

就好像小孩和大人一樣都是人,但大人可以擔一百斤的東西,小孩就不能。因為還沒成長接受訓練、開發潛能。同樣的,心地裡雖然含有種種妙功德,仍然要藉種種的因緣假來修,才能夠生根發芽。但不要認為生根發芽以後得到的花是實有的,三昧的「花」、定慧的花果是無相的!既然無相,哪有成、壞?不要在二相上去求它!得失、成敗、好壞、凡聖、染淨...都是落在對待法,就見不到真正實相。

(~摘錄自果如法師「馬祖語錄」開示)

有甚麼好生氣?- 常霖法師


家師果如法師開示時說,聖嚴師公曾經提到過一位居士信徒,生意做得不錯,也娶到一位漂亮的妻子;夫婦倆時常出雙入對,羨煞旁人。忽然有一段時間,大家只是見到那位信徒獨自出席很多場合,於是問他太太在那裡?他輕鬆地說:「她渡假去了。」

當大家在納悶為甚麼他太太會自己一個人渡假時,忽然有人在香港看到他太太跟一位洋人過從甚密,於是立刻向他報告,並且問他:「你不會生氣嗎?」那位信徒又再輕鬆地說:「就是因為她條件好我才娶她,現在有其他人欣賞,證明我的眼光是對的,為甚麼要生氣?」

過了不久,太太又回到他身邊,他們又照樣出雙入對,好像甚麼事也沒發生過。有人看不過眼問他:「你真的不會生氣嗎?」他仍然是輕鬆地說:「娶她是因為我愛她,現在她回到我身邊,證明我在她心目中仍然是最好的,還要生甚麼氣?」 其實夫妻感情是兩個人的事,旁人又何必置喙呢?最重要是那位信徒做到師公常常說的,遇到事情時能夠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和放下它,真是何等自在?

華嚴經說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大部份煩惱都是自己製造的,只有自己才可以從自己製造的苦惱中釋放出來。

了解這個道理之後,大家還會那麼容易生氣嗎?
My photo
台北市北投區復興三路198號
祖師禪林做為一個專修祖師禪法的道場,以承當聖嚴長老的願心「發揚漢傳佛法,燄續祖師心燈」自勉,結合經教義理、漢傳祖師禪法的特色、聖嚴長老的教誡、以及果如法師的修行體驗為指引,定期舉辦念佛、默照、話頭等禪修訓練,弘講經典及公案語錄,並以不拘形式的茶禪、攝影禪、書法禪等生活藝術禪坊,誘導學人在生活中親近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