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夜三更月到窗-果如法師
趙州問:「和尚百年後向甚麼處去?」師云:「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。」州云:「謝師指示。」師云:「昨夜三更月到窗。」1
趙州問他的師父南泉普願禪師:「和尚百年後向甚麼處去?」南泉回答:「山下作一頭水牯牛」。
「死」這件事在中國人的生活裡,是一件觸霉頭、忌諱的事。很多家庭,即便長輩久病臥床、臨到最後一口氣了,仍不願開口去談、去問身後事。所以,當弟子問師父:「老和尚,您死了以後要去哪裡?」時,這句話就顯得特別刺耳、特別不禮貌。
然而,禪宗的教誡一向不在世間人情上打轉,「死」在禪門的修行裡,更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──「大死一番」指的是抖落了身心的執著,明白一切諸法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本自清淨、本自如如。
趙州當然知道自己的師父早就是個大死的人了,為什麼還要請教師父:「和尚百年後向甚麼處去?」禪門的師徒關係是「三分師徒,七分道友」,師父教誡弟子,弟子也考驗師父,師徒之間經常在法上相互切磋。與其說趙州在向師父請法,還不如說趙州在考驗師父南泉!
沒想到師父灑脫地回答:「到山下作一頭水牯牛。」趙州:「謝謝師父指示。」這師徒兩人,到底在玩什麼遊戲?
抖落身心執著、見到自性空寂本自如如的人,如果不能和世間的一切諸法相容,就不是真正的究竟圓滿。也就是說,南泉口中的「死後到山下做水牛」,並不是業障深重下輩子得做牛做馬,也不是要投胎做牛去感化其他的牛,而是當真正相應到「無相、無我」的時候,就能在一切之間來去自在、收放自如,沒有所謂「人」的尊貴,也没有所謂「畜牲」的低賤,萬相差別的當下即是平等,做牛、做馬、做狗都可以!
這是禪法修行者體證的境界,也是大乘佛法修行者發願當行的菩薩道。禪宗祖師教誡弟子「不在妙高山坐」而要能「落草為寇」,意思是不住著在自己修行的境界、不是只做個「自了漢」,而是要去擔當、去面對一切諸法緣境,從自性清淨心生起智慧妙用和慈悲教導,轉法輪、度眾生。這就是「十度波羅蜜」的方便、願、力、智。
趙州聽到師父死後要做去水牛,馬上回答:「謝謝師父指示」,表達對師父的肯定。從趙州的回話,可見師徒兩人的功夫其實都「到了家」了。
故事還沒說完。趙州謝師指示後,師父接著又說:「昨夜三更月到窗。」昨天晚上三更的時候,月亮在窗口。
哪一種人會知道「月到窗」?答案是:「月到窗」的人才會知道。修行的體驗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沒喝水的人,從來不知道水是冷的、還是暖的。「月到窗」時,固然沐浴在智慧的光中,但不在光中住著,而是清楚明白「有窗」、有種種的緣境,萬物各得其所,各自展現種種的作用。
1.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八冊 No. 1315《古尊宿語錄》CBETA 電子佛典 V1.23 普及版
(摘錄自果如法師「南泉普願禪師語錄」開示)
彌勒幾時下生?-果如法師
拍攝 / 江思賢 |
師問座主:「講甚麼經?」云:「彌勒下生經。」師云:「彌勒幾時下生?」云:「現在天宮未來。」師云:「天上無彌勒,地下無彌勒。」
「座主」是指僧眾中的首位,有時候是指一山之主,有時候是指首座弟子,有時候則是指講經說法或教導僧眾修行的大德。
漢傳佛教,其實不只禪宗祖師自有一片天,還有許許多多講經說法的大德。這一天,南泉普願禪師問座主:「今天講的是哪一部經啊?」座主回答:「彌勒下生經。」
魏晉南北朝以來,彌勒淨土法門在中國相當盛行,東晉的道安大師,就是彌勒淨土的倡導者,並且發願往生彌勒內院。到了他的弟子慧遠,才在廬山結蓮社、念佛名,求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。
唐代末年以後,彌勒下生度世的思想,經常被利用做為政治反對勢力或民間起義的名號。「彌勒下生、明王出世」、「明教」、「小明王」等等,就成為地下幫派結社「抵抗暴政」、或「民間勢力」的代名詞。包括現在常見的一貫道,都是祟拜彌勒佛,可見其歷史延續的深遠影響力。
聽到座主正在講說《彌勒下生經》,南泉接著問:「彌勒幾時下生?」
彌勒佛什麼時候會下生、來到人間度世呢?還要等多久,才能等到彌勒佛來救度我們呢?我的弟子在網路上看到很多專文討論,有人說是八百萬年後,有人說是五十七億年後,還有人發展出數學計算公式,看起來很科學、很精準。但,究竟是什麼時候呢?彌勒到底來不來?座主一時失了主意:「彌勒佛現在還在兜率天的彌勒內院,還沒來。」
南泉:「天上無彌勒,地下無彌勒。」彌勒不來時,如何?
大多數人修習佛法,常常執著有一個佛、有一個法的存在,所以要做佛求、要做法求,在修行上無法透脫,不知道「凡所有求,皆是虛妄」。所謂的彌勒,其實就是我們的清淨心。我們的清淨心,本自具足、不借外求,無形無相、與佛無二無別,哪裡需要到天上去找彌勒、或在地下等彌勒呢?
一心想要追求外在的彌勒、求生另一個淨土,是因為仍然掉在虛妄的想像裡,認定自己有身心、有種種的一切,放不下身心相,想要躲到一個安定的淨土、諸佛「媽媽」的懷抱,讓自己的身心有所依靠。《心經》告訴我們「無老死亦無老死盡,無智亦無得」,如此才能真的「度一切苦厄」,怎奈眾生仍然依著自己的生死心、虛妄心盲修瞎練,愈修、離道愈遠。
雖然南泉普願禪師教誡我們「天上無彌勒,地下無彌勒」,但如果落在「無」而成了「斷滅」,就不是「菩提薩埵」、就不會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那麼,到底什麼是「天上無彌勒,地下無彌勒」?到底有彌勒、還是無彌勒?到底彌勒來不來?彌勒不來時,如何?
參禪,就是要從這樣的「疑」下手。
(摘錄自果如法師「南泉普願禪師語錄」開示)
日日都是人間好時節-果如法師
拍照 / 蔣家如 |
「慚愧」,就是常常知道自己所做、所說、所想、所行的,有沒有對不起自己、或對不起別人,或者掉落在貪欲、放逸裡面。知道了就去改進,做到無慚無愧,身心自然能夠安定。
「戒」,相信大家都會去做。至於「忍」的意思,不是說對某件事情或某個人看不慣時,嘴巴不講、但心裡還是嘀咕,這不是真正的忍。
真正的忍是用智慧去觀照,在對待所有因緣時,不被它轉,因為一切諸法緣起空,既然是剎那生、剎那滅,就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去受這個苦。所有一切法都是如此,包括我們每一句話,剎那間,它已經成為過去了;一切法各自有各自的相,互相沒有關係,是你把它連貫起來,加入自己的分別執著,才產生有好壞的意義。語言是這樣,世間一切諸法的現象也是如此。
因為你內心種種的分別、貪執,看到什麼東西就:哦~好好喔,好漂亮…就起了貪執心。但這並不是說變成不會欣賞一切的美好,不是哦!同樣會去欣賞、會去讚嘆,但不住著在這裡。比如見到一件精巧的茶具,你讚嘆它好莊嚴,因為你的心跟創作者連成一片,能夠用無我、欣賞的角度隨喜讚嘆,而不是起心追逐。
像去年過年時我們舉辦茶禪,陳九駱大師借了我們一套茶具,我一聽說一個杯子要賣兩千多塊,就說:不行,不能借,如果打破了常住賠不起。沒想到他知道後竟說:不要緊,你們用,一切諸法是緣生緣滅,只要很用心的去使用,不小心打破不必賠。
後來茶禪時他不僅親自來打抹茶給大家喝,最後還將茶具全部供養常住,非常難得。其實他自己住的房子是海砂屋,因為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內涵,所以不追求外在的物欲,安於平淡,才有施捨的心。
當然藝術家仍有所執著,他要用最美好的去表達藝術,就是所謂人生的真善美。他經常在聽《金剛經》,所以知道要珍惜每一個因緣,用智慧、慈悲、願力,去把每件作品莊嚴到最美好;但是每個美好的當下,沒有我在。只要任何能夠利益眾生的事,他都願意去成就。
生命就是要這樣,並不是逃避,不是說這些事不可愛,所以叫我們不可著。「可愛」是因為它本來就美好,一切的法呈現出來的,那怕是一粒微塵、一滴水、或一片落葉,它所呈現出來的因緣都是最不思議的,所以我們不要用分別心去取捨。沒有分別心不代表我們沒有鑑賞力、或者沒有了知的能力,當下都清清楚楚!
不論我們喝茶、彈琴、切菜…,在每一個作為中很專心、很注意,隨時知道一切的變化,然而又不住著。彈琴時,每一個音符的跳動,在每一剎那都不同,這就是佛法的不住著。不住著才能夠產生真正的妙相,一住著,就停在那裡不會動了。
這樣子就叫「忍」,忍就是認可的意思,一切諸法經過智慧體認後,認可它,就不會陷入其中,就可以得自在!所以,事情不分大、小,我們都要去努力從事。
有弟子問石頭希遷:急切事怎麼辦?他是問生死急切事,老和尚非常幽默,回答說:內急是小事,也得老僧親自去做。
明白嗎?你不要以為生死才是大事,就是小便也是一件大事!什麼是「大事」?就是去了解生命的實相是什麼!《法華經》說: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這個世間,就是開示眾生都能夠悟入佛之知見。所以,能夠悟入佛之知見,就是諸佛出世的真實意義!
我們每天從日常行事中要去感受到:離相以後,實相究竟是什麼?或者即這個相的當下,如何才叫做妙相?
佛法一點都不迷信、也不難修,但是很多人落在相上,以為要拜多少佛、看多少經、念多少佛號,才叫修行。這些都只在形相上的多寡有無著眼,那就會修得很累,因為他沒有往心裡去觀照、去改變自己的人格和認知,只住著在自己顛倒愚痴的想法裡面,處處覺得自己不行,無法從相裡得到解脫。
我們學佛要有真正的智慧,佛法的「忍」不是忍辱,沒有任何的「辱」!世間一切諸法都是自取的,你的心盤據它,著在那,才有這個辱、才有這個苦!
比如眼前的山光水色,只要不貪執,一切都可以很安然自在快樂。可是你內心只要一有所執著,馬上就想到:以前什麼時候,我跟什麼人,也曾來過這裡,而且還在「中山北路走七回」(註:台語歌)。相思病理不斷,就帶來了很多苦惱。因此境沒有好壞,是我們的心去取著時,就有了好壞。
所以,「忍」是認可的意思,你認可這些現象,然後不被這些現象所綁,那就變成智慧、就變成自在。
至於「禪定」,並不是指打坐。所謂的定,是眼耳鼻舌身意出入六塵時,知道一切是這麼美好,但不住著。有的人以為「不著相」就是什麼都不管,不對!佛法告訴你,雖不著相,但要將一切因緣條件處理到最好。
不要忘記我們身為佛教徒要做些什麼!要盡心力去做,不要辜負這一生!所有的一切,你所接觸到的、理解到的、你的生命的內涵,你愈去用它,就會覺得愈廣大、愈充實、愈美好;愈修行,自己的智慧愈開。否則,即使錦衣玉食,一切都不必擔心,你可能仍然感到空虛孤獨。
過去幾十年來,我住在玉佛寺的鐵皮屋,覺得很好;現在的祖師禪林,常有拆除搬動,覺得也很安定。有佛友請我到他們郊外的別墅,我也一樣感到很高興,會去欣賞、讚嘆、融入它,但我不會想:我也要擁有這些。生命就是要知所為,知所不為,而仍然盡心努力。
新年的開始,祝福大家:年年如意,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!
( 摘錄自~果如法師《恭喜發財~七聖法財》開示 )
恭喜發財-果如法師
拍照 / 徐雲波 |
大家好,新年快樂!恭喜發財!
《恭喜發財》是我一本新書的書名,可能有人會想:這個老和尚怎麼這麼俗氣!
其實,合乎正法的發財一點也不俗氣,何況,我祝願大家的是佛法中的法財──「七聖財」,包括信、戒、忍、禪定、精進、慚和愧。
學佛,心中要常有佛法,從這方面去努力,就是真正的「恭喜發財」!
學佛要有深切的信心
七聖財的第一個是「信」。我們身為佛弟子,要真正相信佛陀所教的一切,要相信我們跟佛有一樣的智慧德性,相信我們自己真正努力之後,就可以遠離煩惱,並相信從我們身口意三業可以去行十善、廣造福德。不僅自己可以完成,也可以去幫助更多人。
要相信,只要我們真正努力,所有的一切,包括完成個人生命的了悟,也一定可以成就。要具足這樣的信心!
不要總是覺得:我只是個凡夫,事情好多,我根本沒辦法去做,這麼高深的理論我也不懂…。根本不需要懂太多,重要的是了解真正佛法的核心:智慧、慈悲、以及信願。
慈悲來自於真正的智慧,西方人常用「愛」這個字,為什麼佛法不這樣講?愛,就產生我執,所以會變質。愛得愈深,佔有就愈強,愈得不到就愈苦,包括對你自己的兒女都是如此。
兒子長大後娶了媳婦,婆媳不和,什麼原因?因為她覺得兒子的愛被人搶走了,受不了。所以「愛」往往帶有我執,不是真正的清淨。
佛法的慈悲是一種大愛,能夠放下我們身心的執著,用自己的身口意──不管是智慧、時間或財力──去幫助人家,這就是真正的慈悲。
智慧就是觀察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,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就以為自己了不起,那也是多生累劫培福來的;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志或打擊,就認為自己過不了了。
如果能夠在苦難裡學會去面對、並且承擔它,反而可以比在順境時學到更多、更能成長,以這樣的智慧去觀照,同時知道諸法因緣和合,沒有一個永恆存在的東西,既然沒有永恆存在的東西,我們就不要去貪執它。
一切現象都是剎那剎那生滅,因此一切的因緣都是不思議,像現在大家共聚,這樣的因緣是不是很不思議?要每個人都有時間、有共同的想法,你才會來,而且還要有場地。
因此,雖然一切的諸法是緣起緣滅,但在緣起緣滅暫時的時間裡,要具足種種條件,隨順這些種種條件去成就莊嚴當下的每一因緣,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信願具足。
所以只要每時每刻都用自己最誠懇的心,去面對每一個因緣所呈現的種種現象,並且不貪執在一個「我」或者得失裡面,就是善盡己心、善觀因緣,這樣,一切因緣就會如願所成!
所謂「成」,不一定是世間標準認定的成功,而是你很真實地對待自己的生命,珍惜並掌握這個因緣,沒有任何遺憾。所以重點不是在得到多少,而是在你進行的當下、隨順這個因緣的時候,能夠觀照到一切法要用這樣的方式去行,然後以無我、慈悲、願力去做,這樣就是有智慧的修行!
這樣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功德、真正的財產,否則就算積累再多財富,還是會感到空虛,尤其很多人退休以後,覺得不值得再做過多的追逐,反而不知道如何安排時間、面對自己的生命,會覺得很空洞。
如果知道佛法的真實義,其實這一段時間,正好可以當作面對自己真實生命的最好機會,因為有更多時間觀照內心,發揮內在的真實生命,也更有時間將自己從佛陀所學到的去幫助更多人,那就真正是我們最美好的時間!
就像婆羅門教,他們在青壯年時期過著家庭生活,照顧事業、奉獻社會,到了晚年期,很多人就捨家去出家,他覺得已盡了家庭和社會的責任,該是完成生命提昇的時候了。
我們不見得要出家,但是心要放下一切對於世俗塵緣的追逐和愚痴顛倒,這才是出「枷」──出離枷鎖!放下一切枷鎖,然而仍隨著種種因緣去盡心處理事,以這樣子相應,就叫修行。
所以,要具足信心,要發願,然後真正努力實踐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
- 祖師禪林 Chan Grove
- 台北市北投區復興三路198號
- 祖師禪林做為一個專修祖師禪法的道場,以承當聖嚴長老的願心「發揚漢傳佛法,燄續祖師心燈」自勉,結合經教義理、漢傳祖師禪法的特色、聖嚴長老的教誡、以及果如法師的修行體驗為指引,定期舉辦念佛、默照、話頭等禪修訓練,弘講經典及公案語錄,並以不拘形式的茶禪、攝影禪、書法禪等生活藝術禪坊,誘導學人在生活中親近禪法。